非洲辛酸的纹身历史 二
注:点击图片跳转到下一张
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纹面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。相传在古代,部落之间常常为争夺草地、水源、地盘等发生战争。为了不致于在混乱中伤了自己部族的人,各部族都想方设法采用各种醒目的标记。有的在自己成员的脸上涂一些颜色鲜艳的东西,有的统一在手臂或腰间系一条树枝、兽皮等。不过,这一切标记都有缺点,即容易为敌人所模仿,给己方造成严重损失。不知是在哪一年的哪一次战斗中,参战的一部族为不让对方模仿自己的标记,事先在每一个参战队员的脸上刺了几刀,斑斑血迹未干,战斗就开始了。按说,相对于原始战争的野蛮和残酷而言,自己动手在脸上划几条不深不浅的口子,还是很划算的。因为它严格地区别开了敌我,给给自己留下了更多的生存机会,为此忍受一点痛苦又算不得什么呢?谁知,这在脸上划几刀 的行为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区别了敌我,而且,更大的收获是兵不血刃就贏得了完全的胜利。因为对方看到他们脸上血迹斑斑,感觉到一种不寒而栗的悲壮气势,很多人不知所措,纷纷撒退。从此,面部刀痕就成了这个部落成员的标记。其他部落竞相模仿,也在面部打上各种不同的标记。
既然不少部落都开始模仿着在脸上打标记,岂不又出现了雷同?应该说,有意的模仿与雷同是不存在的,因为这和涂绘、系兽皮不一样,是一次定终生的标志,就象当代国与国之间,国旗设计不可能相同一样。不 同的部落在打印自己的标记之前,都要尽量掌握周围部落的标记信息,以便在黥面的位置、设计图案等各方面加以回避。
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纹身的起源还有两种不同的说法。第一种说法,在古代,有的部落自身力量单薄,不足以保护本部落的财产与生命安全,自然也不足以保护本部落女子的安全。弱肉强食,经常有周围力量强大的部落入侵,他们占领土地,夺走猎物,杀死部落的男丁,同时,还抢走部落里身健貌美的女子。
如果说,土地被占领,有朝一日还可以夺回来;猎物被夺走,猎人们还可以去向自然索取;男儿被杀,总算是不失部落的蓴严, 但部落的美貌女子被抢走,则实在是奇耻大辱。打仗是打不过,躲也不一定就能躲得过去,弱小部落的民众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,想出了一种保护本部落女子安全的残酷方法, 那就是朦面纹身。据我们所知,女性虽然有普遍的纹身俗,但纹于脸上的很少,而在脸上显眼处大块刺纹的几乎没有。然而,撒哈拉以南非洲女性刺纹不同,在最原始的阶段, 她们的纹面几乎和现代人的毁容相似。让年轻女子的脸上刺下很多伤痕,当敌人“进 村”时,再伪装成奄奄一息的样子,敌人看到这副慘景,就不会对她们发生兴趣了。
关于纹身起源的第二种传说也是很凄凉 的。在买卖奴隶时代,奴隶贩子讨厌身上有刀痕的奴隶,有些氏族为了不让人抓去当奴隶,自然很容易接受切痕的形式。久而久之, 纹面就成为”种习俗,被沿袭至今。
无论是哪一种起源说,都诉说着弱者的辛酸!无论这种说法与纹身起源有无关系,都无法掩盖弱肉强食的生命本质。纹面在这里还常常与迷信联系在一起。 比如,有的夫妇在连续夭折了几个孩子后,为了使新生的孩子不苒受“死神的追查”,为了孩子的平安生存,父母宁可狠狠心,在新生婴儿的脸上刺几刀,让其改变面貌,使“死 神”不再认识。另外,不同宗教派别为了相互区别,也按一定要求在各自成员脸上烙刺图案。
西南非洲的那马-霍屯督人,男孩和女孩到了青春期都被认为是不洁的,必须经过繁复的洁身仪式。在洁身仪式并始之前,先从有免疫力的成人身上刮下污物,与其他东西混成药物,接着,在等待洁身者身上割开皮肤,至少在胸前划一排,将药物放入切口,使之成为永久性瘢痕。
西非的达荷美人,女孩子七、八岁时即切痕,男孩子到十二岁即行割礼。居住在东非和中非东部的布组曼人也是纹身的。男孩到了青春发育期,就由巫师主持,在他们的额头上刺出表示属于某一部落的特殊标记。
马里南部的塞罗弗人与附近民族相比,身材显得十分髙大,他们的平均身高是一米七十。他们的纹身特点:男子一般纹在脸部,女子则纹在上臂、胸部、脐部和背部。他们认为,纹身是祖先传下来的,决不可废弃。